“不管怎样回归自然和挑战自我,最终都要回家。”这是户外运动圈里流行的一句话。作为一个“井喷式”发展的新型旅游业,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了户外运动中。
然而,多地频频发生驴友遇险事件,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,2016年,该协会参与山地救援33起,救助受困群众435人,其中受伤17人、死亡7人,基本与去年持平。
分析这组数据后发现,出事地点大多在嵩山、太行山等未开发的野山,时间也大多在周末,出行方式也很随意,发帖约伴、跟帖出行。为营救被困的驴友,当地消防、应急救援等不仅要付出巨大的人力、物力,而且营救人员也面临着巨大风险。
该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,2016年,共参与应急救援36起,而山地救援33起,救助受困群众435人,其中受伤17人、死亡7人,数字基本与去年持平。
“每次搜救,大家都是自掏腰包赶去救援,主要花费在燃油费、过路费、设备磨损上,这还不包括人力成本。”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会长陈水全说,拿最常用的救援绳来说,每米30多元,50米绳就1500多元,常温下一根绳子可用3年,但遇到高温或低温环境下,一根绳子寿命也就是一年。“由于我们是公益组织,每一次搜救从不收取费用,队员往往是出力出钱,也自担搜救风险。”
因此,有不少人产生疑问,驴友的户外涉险行为引发各方力量救援,是不是在浪费社会资源?一些网友认为,救援费可由被救者支付,这样让驴友们出发前慎重考虑,杜绝莽撞。
网友认为,政府相关部门亟须加强对户外探险行业的引导、规范,尽快建立探险行业安全保障标准,对探险活动的组织者实行资质认定和准入制。网友“寂静的风”表示,“驴友”们进入的是未开发的区域,但旅游管理等政府部门有告知风险、进行劝阻的义务,应设立警示标志、划定禁入区域等。
“每一起事故都是惨痛的教训。”陈水全说,“希望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,逐步培养驴友们的自律意识,以引导公众规避风险,增强生命安全意识。”